有关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
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,认真拟定说课稿,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7篇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语文说课稿 篇1我们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讲究一个“情”字,“情者文之经”、“情动而辞发”等阐述都表明“情”是“文”的命脉。小学语文教材正是“情景交融”的产物,每一篇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。今天我要说的《荷花》就是这样的一篇美文。
【依据课标说教材】
《荷花》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六册书中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。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,多方位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,旨在从语文角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。这篇出自于叶圣陶先生之手不到400字的文章,描写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,以及“我”沉浸在此景中,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。作者因景入情,以情观景,情景交融,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,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,使读者既赏心悦目,又有身临其境之感。
【以学定教说目标】
本课是《荷花》教学的第二课时,根据课标要求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,制定如下 学习目标:
知识目标:
深入理解课文内容,理解“挨挨挤挤”、“冒”等词语的意思。
能力目标:
1、感受荷花的美丽,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。
2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。
情感目标:
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。
其中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,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是教学的重点。理解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……”等语句是教学的难点。
【立足教材说教法】
为了突出重点,突破难点,达到目标,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法:
1、情景教学法: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,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,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,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,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,让课堂成为感知美、欣赏美、品味美、探讨美的自由空间。
2、以读代讲法:“读”是理解课文,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,通过不同形式、不同要求的读,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。
【以人为本说学法】
教学中,我以学生为主体,主要进行以下学法指导:1、比较学习法:“有比较才有鉴别”,通过比较,推敲语言文字,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。2、自读自悟法:通过读中想象、角色换位、音乐渲染、比赛背诵等不同形式、不同要求的读,引导学生主动学习,丰富语言积累。
【入情入境说过程】
本课的教学流程分四个部分进行:
一、利用媒体,创设情景
新课标指出,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,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情境。心理学也告诉我们,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条“小河”,要它漾起涟漪,泛起微波,还需要外力的推动,就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,或是如一阵微风悄悄掠过水面,让学生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,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有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。于是在课开始时,我就把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。(课件)大家看,这“风吹蓬动”、“接天莲叶无穷碧”的美景呈现了与课文有关的情境,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其中。在这种美的力量的驱使下,他们一定会充满热情地初读课文,并初步感悟课文情感。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所说:“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,其余的工作都应该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。”我相信,有了这种“未成曲调先有情”的课堂基调,学生的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。
二、以读助解,描绘情景。
本节课中,我力求突出语言实践活动,特别是读的实践过程,强化语言实践,注重语言积累,也是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观点。孩子在初步感情课文情感并为之动情时,情绪趋向高涨,应牢牢把握契机,并顺势推进教学过程,从初读进入精读。精读时力求做到:
1、在读中有所感悟。在学生充分诵读、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,老师引入:作者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,那他是怎样用文字描绘这美景的呢?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。边读边想,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,说说你的体会。学生自读课文,潜心品读美的语言,随后组织汇报交流。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:一是面上的层次。对多数的语句,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,均予肯定,但不作充分展开,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、读美这些语句上面;二是点上的层次,对少数重点语句,要重视学生的感悟情况,并做出多元解读。如“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”这一句,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解读: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觉得它美,学生会模模糊糊地知道“冒”字用得好,但他可能说不清到底美在哪儿,教师可以这样引导:“你能察觉‘冒’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。大家想一想,‘冒’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?”(长、钻、伸、露、探、冲、蹦)
老师:“那么请你用心默读前后几句话,体会一下,你觉得怎样长出来
才可以叫做冒出来?”(使劲地、争先恐后地、急切地、兴高采烈地、喜气洋洋地……)
接着,再出示多媒体课件,说:“大家看,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、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,你们想想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,仿佛想干些什么?”学生可能会说:“它想到外面来透透气!它想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丽!它想和我们交朋友!她还想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!”像这样,通过多元解读,学生一定能更深地理解语言,并使情感移入对课文描写的对象上。
2、在读中展开想象
课文第三段并没有对荷花的“姿势”进行具体描写,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:要学生做出荷花的姿态,并展开想象说话:这么多的白荷花,一朵有一朵的姿势。有的______,有的
_______,还有的______。这样的设计,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,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,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,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,可谓一举三得!
3、在读中表演、背诵、积累
学生的感受加深了,情感被激活了,他们会不可遏制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,此时,让他们同桌互读第4小节,并采用老师和学生比赛背诵的方式,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。我想在反复品读欣赏后,荷花的美定会跃然纸上,呼之欲出,孩子们肯定会情不自禁地配上动作进行表演、背诵。这一环节,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味,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和内化,从而更好地抒发学生的情感。
三、角色换位,感悟情景,突破难点
我认为,《荷花》这篇课文最精彩的一处,莫过于第4自然段“我忽然……”,它的精彩,就在于此时作者已不是人群中的一个,而是荷花中的一朵,看荷花到了忘我的地步。设计时,我受此启发,将学生自身角色与荷花进行换位,让孩子们变成一朵朵的白荷,整个教室的孩子就成了一池的荷花。
在第二段中,品 ……此处隐藏13443个字……/p>
2、 关于本文的先导性知识。
(1) 介绍先秦诸子基本情况:包括生平事迹、后人评价、观点主张,代表作品。
(2) 介绍文中季氏、孔子、冉有、子路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。
(3) 介绍孔子以“仁”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。见课文后的附录。
(4) 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。
3、 布置预习作业:
(1) 自读课文,要求读准字音,读出句读。
(2)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课文,要求做到一一对应的直译,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上课质疑。
4、 教学目标:
(1)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。
(2)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。
(3) 通过分析“仁”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,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。
(4) 分析文中冉有、孔子的语言特点。
5、 教学重点:熟读课文、翻译全文、理解内容、指导背诵、分析人物语言特点。
6、 教学难点:理解孔子的“仁”在文中的具体体现。
二、 教法分析
本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,年代久远,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。因此,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,扫清字词障碍,认真朗读课文,借助先导性知识,,理解文中人物的关系,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。
课上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,在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本课的教学工作。
三、 学法指导
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,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归宿。在本节课中,老师力图教会学生怎样质疑难点字句、怎样背诵文言文、怎样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。
四、 教学过程
1、 新课导入
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(大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,见教师语),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,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——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。”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,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,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?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?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、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“仁”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(板书:仁)。那么,今天,我们就来学习《季氏将伐颛臾》这篇课文,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“仁”(板书:《季氏将伐颛臾》《论语》)。
2、 检查朗读
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,即读准字音,读出句读,读出感情。下面,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,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、听他们的句读、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。
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,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,之后,自读全文,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,男生读第三段,之后,男女生一起读。
3、 检查译文
检查译文主要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,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全部采用学生互答,学生答不出来的教师点拨。文言文翻译凡是能采用直译的一定采用直译,这一条作为师生的共识提出来。
这节课,学生设计的主要问题有:
(1)“无乃而是过与?”中的“是”怎样理解?
(2)“是社稷之臣也,何以伐为?”怎样对译,分别是什么句式?
(3)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?(第一个为直译,第二个为意译)
(4)“既来之,则安之”与现代汉语中的“既来之,则安之”意思一样吗?
(5)第三段中“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”中的“盖”,字典上有八个解释,能排除①②③④⑧,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?
(6)在学生没有问题后,老师提出一个问题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中的“寡”指东西少,“和无寡”中的“寡”指人少,而字典上只解释说“少”,请问,“寡”到底指什么?
质疑结束后,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,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。
最后,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,一词多义现象,特殊句式等文言文重点知识。
4、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
每段内容采用教师先提问内容要点,再按要点提示进行背诵的方式进行。
第一段,本段写了几个内容,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?(介绍背景:伐颛臾,冉季向孔子禀告消息:有事于颛臾,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: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(不可伐),且在邦域之中(不必伐),是社稷之臣(不当伐)。)
第二段,冉有的托词是什么,孔子引用那些话,引用那些比喻反驳冉有?(冉有的托词是: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欲。孔子引用周任的话:“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”,引用盲人的比喻,引用管理物品的比喻进行反驳。)
第三段,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?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?(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:夫颛臾,固而近于费,今不取,后世必为子孙忧。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,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,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,最后,指出季氏之忧,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。)
分析完每段的内容要点后,按照屏幕上的提示指导背诵。最后,再按照教师给出的三字词语背诵全文。(词语见下)
伐颛臾——见孔子——尔是过——东蒙主——邦域中——社稷臣——夫子欲——周任言——尔言过——谁之过——近于费——子孙忧——君子疾——丘也闻——不患寡——不患贫——修文德——由与求——不能来——不能守——动干戈——季孙忧——在萧墙
之后,教师检查背诵: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。
最后指出:背诵课文,方法很多,例如:朱熹曰:“凡读书,须要读得字字响亮,不可误一字,不可少一字,不可倒一字,不可牵强暗记,只要多诵读几遍,自然上口,便久远不忘。”对于每一位同学,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,希望同学们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不断总结,不断交流,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。
5、 分析课文中“仁”的具体体现
提问: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”仁”的政治思想?
归纳总结:反对攻打颛臾,说明孔子反对武力(板书:反对武力)。
引周任的话: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,引用两个比喻,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、忠于职守,要自知、自醒。(板书:尽职尽则、忠于职守、自知、自醒)。
批评冉有强词夺理,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(板书:为人真诚)。
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,说明,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(板书:以国为重)。
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,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(板书:忧患意识)
6、 分析文中冉有、孔子的语言特点,设置情境,进行口语训练
归纳总结: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,观点含糊,应该读出这种感觉。
孔子三次直呼其名“求”,次次各有特点。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,劈面打来,使得冉有理屈词穷,毫无招架之力。第三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,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,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。
现场找三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对话场面,用现代汉语演绎这场对话情景。
7、归纳总结
结合板书设计归纳孔子的智慧具体表现在哪里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