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计划

时间:2024-06-21 14:45:11
【精选】教学计划范文合集7篇

【精选】教学计划范文合集7篇

时光飞逝,时间在慢慢推演,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,该为接下来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。好的计划是什么样的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7篇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教学计划 篇1

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

共几课时 3课时

第几课时 第一课时

课型 新授

教学目标

1、学习第二首古诗,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。

2、学会本课五个生字,认识两个多音字,并正确美观地书写。

3、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。

4、通过朗读古诗,体会对农民的同情,感受农民的辛苦,教育学生爱惜粮食,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。

教学

重难点重点:识字写字,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。

难点: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,懂得珍惜粮食。

教学

资源

1、有关课文插图、课文。

2、描写劳动人民耕耘和丰收场面的古诗、儿歌。

3、补充阅读《江上渔者》。

4、观察农民的劳动场面。

预习

设计

1、读熟课文。

2、不看生字能正确书空。

3、想想古诗的意思。

学 程 预 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

一、复习背诵

1.指名背诵《锄禾》。

2.齐读《锄禾》。

二、初读古诗,学习生字词

1.边听边记,弄懂诗题的意思。

2.听读、跟读古诗。

3.读读画画。

4.借助拼音自学生字。

5.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字音。

6.用巧方法识记字形。形近字组词。

7.朗读古诗。

三、精读古诗,体会情感

1.学生看图说话,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,说具体。

2.小组合作学习,通过讨论,查字典,请教老师等方法弄懂整首诗的意思。春天种下了不少的种子,到了秋天,收了许许多多的粮食。没有哪里有荒着不长庄稼的地了,可是种田的人还是要饿死。

3.学生想象描述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。

4.学生展开讨论。

5.边听边想象。

6.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,发泄不满,表达对农民的同情。

四、赏读古诗,读熟成诵

1.学生尝试朗读。

2.边听边想,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。

3.学生练读。

4.大胆读给全班同学听。

5.学习背诵古诗。

五、本课小结一、复习检查

1.背诵古诗。

2.朗读古诗。

二、初读古诗,学习生字词

1.释题:《悯农》学生拼读,教师领读。

“悯”是怜悯、同情的意思。“农”是农民。

“悯农”就是指觉得农民可怜,值得同情。

农民有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?

2.师范读、领读古诗。

3.学生借助自读古诗,画出生字。要求把每一个字都读正确。

4.出示生字卡片,同桌小朋友合作拼读生字,你听我读,帮助纠正字音。

5.指名认读。

正音:“种”读“zhng”;“子”读“zǐ”,分别组词。

6.识记字形。字形辨析:夫、天,并组词。

7.指名朗读全诗。齐读,要求读得正确连贯。

三、精读古诗,体会情感

1.出示课文插图。

瞧,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情景?

2.分小组学习古诗,联系刚才观察到的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,中间有不能解决的字、词可查字典或举手问老师。

师讲解:“粟”指“小米”;“闲田”指荒着的不长庄稼的地;“无”指“没有”;“犹”指还。

3.想象:秋天是一幅怎样的一幅景象?

“农夫犹饿死”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?

4.质疑:为什么丰收了农民还饿死呢?

5.师简介古时候农民悲惨的生活,激起学生强烈的爱憎情感。

6.听了老师的介绍,你有什么话要说吗?

四、赏读古诗,读熟成诵

1.师:想把你对农民的同情读出来吗?学生尝试朗读。

指名朗读,指导朗读。

2.老师范读,指导朗读。

3.学生自由练读。

4.指名读,配乐齐读。

5.尝试背诵。

作业

设计完成《习字册》上五个生字。

《一课一练》二、三。

《一课一练》五,背背《江上渔者》,说说大意。

教学计划 篇2

指导思想:

经典著作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,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,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。正是通过文化经典,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播和不断发展,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。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,加强对学生优秀文化的熏陶,让广大学生领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风采,丰富和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世界,从而推进素质教育,营造书香校园。

活动目的:

1、推广普通话,提升普通话的使用水平,提高朗诵能力。

2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,提升语文能力,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。

3、使学生学习、了解、热爱、传承国学经典和历史文化,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,感悟祖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,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,陶冶情操,做有道德的人。

领导小组:

(一)考核组:

组长:xx

副组长:xx

(二)执行组

组长:xx

组员:xx

诵读内容安排:

选取现行各年级所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和诗文进行背诵,在此基础上,各年级组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,适当补充课外中华经典。(具体篇目详见后附录部分)

活动安排:

1、时间安排:

利用上午学生早到校的时间及课堂、自习课等时间,对课文的经典篇目进行诵读。

将抄写当天所吟诵的经典、古诗词与练字相结合,通过书写加强记忆。

2、诵读方式:

①诵读形式:

根据学生年级、班级的不同可灵活选择:

老师领读、学生代表领读、跟磁带读、全班齐读、分组齐读、听读、自由哦诵读默读、分任务读。

②组织形式:

以班为单位,由班主任或者语文老师负责组织各班全体学生诵读。

3、成果汇报展示:

根据诵读进度,结合学 ……此处隐藏8223个字……/p>

3、反复朗读课文,熟悉课文。

方式:齐读、小组读、男女生读。

五、合作研讨第1―2段。

1、小组合作研讨第1--2段。

要求:直译,字句落实。

小组讨论后,交流。略

2、词语积累:

余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藐小之其故时物外

成私拟于之则或项强素帐徐以作观如唳为怡然

3、再读课文1―2段,熟读成诵。

六、布置作业:1、背诵1―2段

2、注音10个,每个5遍。

第2课时:熟读课文,合作研讨第3―4段,理解课文中表现的“物外之趣”,感悟“物外之趣”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复习导入:

1、检查背诵1―2段。

2、抽查词语掌握情况:

(1)能张目对日,明察秋毫(秋毫,鸟类到了秋天,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。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。)

(2)故时有物外之趣。(故,所以)

(3)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。(私,暗自、暗暗地。于,在。)

(4)昂首观之,项为之强。(强,通“僵”,僵硬的意思。)

(5)又留蚊于素帐中,徐喷以烟。(徐,慢慢地。)

(6)果如鹤唳云端。(唳,鸟鸣。)

(7)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。(之,的。其,它的。指“藐小之物”。)

(8)徐喷以烟。(以,用。)

3、翻译句子

(1)心之所向,则或千或百,果然鹤也。

(心里想像到的,那成千成百的[蚊子]果然都变成鹤了。)

(2)作青云白鹤观,果如鹤唳云端,为之怡然称快。

(比作“青云白鹤”的景观,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,[我]为此高兴得[不断地]叫好。)

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。

二、合作研讨第3―4段

1、齐背1―2段,试背3―4段。

2、小组合作研讨第3--4段。

要求:直译,字句落实。

小组讨论后,交流。略

3、词语积累:

其为怡然自得

斗草间兴盖方尽鞭驱

4、“之”的用法:

(1)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。(之,的。其,它的。指“藐小之物”。)

(2)昂首观之,项为之强。(之,指蚊子。)

(3)使之冲烟而飞鸣。(之,蚊子。)

(4)驱之别院。(之,它。指癞蛤蟆。)

5、反复读3―4段,背诵。

三、合作、探究、质疑:

1、背诵全文,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?

背诵后,引导同学回答,写作者儿时的“物外之趣”。

2、小组合作研讨:

课文中所说的“物外之趣”指的什么?作者为什么会产生“物外之趣”?这对你有什么启发?

明确:

“物外之趣”:(1)把“夏蚊成雷”比作“群鹤舞于空中”。

(2)把草丛、虫蚊、土砾比作森林、野兽、丘壑。

(3)观“二虫斗草间”,惩治癞蛤蜞。

教师点拨:“物外”,指超出事物本身。“物外之趣”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,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,从中得到的乐趣。它是一种精神体验。应该理解到,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、美化、情感化、理想化。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,这便是“物外之趣”。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。

这种“物外之趣”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。

投影显示:

自然景物

思维方式

新的形象

物外之趣

夏蚊成雷

群鹤舞空

怡然称快

草丛、虫

蚊、土砾

联想和想像

森林、野

兽、丘壑

怡然自得

癞始蟆

庞然大物

拔山倒树

大快人心

(鞭打、驱赶)

同学自己畅谈启发。

教师小结: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。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,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。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,勇于实践,做一个敢想敢做,勇于开拓的人。

3、多角度思考:

“我”为小虫打抱不平,为什么只是“驱之别院”,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?

答案不求一致:珍惜生命;处置有度;不忍心。

四、体验反思

1、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?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。

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,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。做好评价。

2、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?

热爱自然,热爱生活;富于联想和想像,有一定的审美能力,能发现美,认识美。答案不求统一,只要言之成理即可。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,对有创意的回答,教师要给予鼓励。

五、练习巩固:

试解释下列词。

1、凸者为丘,凹者为壑。,(丘,山丘。壑,山沟。)

2、捉虾蟆,鞭数十,驱之别院。(鞭,用鞭子抽打。)

3、蹲其身,使与台齐。(其,自己。)

4、以草为林。(以,把。)

5、神游其中。(其中,这里面。指想像中的境界。)

6、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。(为,被。)

翻译句子

1、蹲其身,使与台齐。

(蹲下身子,使自己和花台齐平。)

2、神游其中,怡然自得。

([我]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。)

3、见二虫斗草间。

([我]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。)

4、捉始蟆,鞭数十,驱之别院。

(捉住癞始蟆,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,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。)

六、布置作业

1、背诵默写全文。

2、“体验反思2”写成300字的短文。

七、板书设计:

五、童趣

沈复

自然景物

思维方式

新的形象

物外之趣

夏蚊成雷

群鹤舞空

怡然称快

草丛、虫

蚊、土砾

联想和想像

森林、野

兽、丘壑

怡然自得

癞始蟆

庞然大物

拔山倒树

大快人心

(鞭打、驱赶)

八、教学反思: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,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。强调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。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,根据教材内容,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。同时,在文言文教学方面,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。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,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。

《【精选】教学计划范文合集7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